李少伟:筑牢免疫屏障的健康“撑伞人”
发布时间:2022-09-12 [浏览次数:]
20多年来,他在从事基因工程疫苗和结构疫苗学等应用基础研究的道路上孜孜不倦、上下求索;他与团队勇攀高峰,打破国际技术封锁,研制出多项“全球首个”“国内首个”;他作为核心人员研制的戊型肝炎、艾滋病和新型冠状病毒系列诊断试剂盒等新药,为传染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他,就是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李少伟。
自主研发破垄断 助力HIV诊断再提质
1998年,李少伟在厦门大学开始博士研究生学习,主要开展艾滋病毒诊断试剂盒的研制。当时,我国的第三代艾滋病毒诊断试剂只能依靠进口,“整个诊断试剂领域,基本上好的试剂都是国外的,第三代的艾滋病毒诊断试剂全部是国外的。”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攻破这个“卡脖子”难题。
他发挥在生物化学方面的所学所长,几乎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经过了大量的实验摸索,找到了可溶性表达高活性艾滋病毒膜蛋白的方法,终于攻克了第三代艾滋病毒诊断试剂研制中所需的活性原料的技术难题。
李少伟介绍,如果把诊断试剂比作汽车的话,这些原料相当于“汽车的发动机”。正是因为这些原料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导致我国只能依赖进口。
由此,他和团队伙伴们研制成功国内首个第三代双抗原夹心法艾滋病毒诊断试剂。这款国产试剂盒上市之后,使当时的第三代艾滋病毒诊断试剂市场价格降至之前的十分之一,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2001年,这个科研成果让他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我们获得的第一个比较大的成果。”李少伟说。
此后,他和团队伙伴们进一步研制出国产第四代艾滋病毒诊断试剂,再次引领国产艾滋病毒诊断试剂升级。这两代国产艾滋病毒诊断试剂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连续19年第一,销往德、英、法等40余个国家,总使用量超6亿人份。历时10年研制出的全球首个可用于个体自我检测的HIV尿液抗体自检试剂于2019年上市,有助于提升高风险人群的主动检测意愿,入选“2019年度中国医学重大进展”。
另辟蹊径求创新 让戊型肝炎可预防
2005年,李少伟开始担任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疫苗组组长,负责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和转化。
李少伟在此前艾滋病毒检测试剂盒的研制中就发现,相比于此前上市的基因工程疫苗所采用的的真核生物表达系统,用原核系统成本低、细菌容易培养、生长速度快。于是,他开始设想开辟一条新路径——利用大肠杆菌原核系统展开戊肝疫苗的研究。
不知经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终于,作为关键研制人员,他们团队首先研制成功新一代戊型肝炎系列诊断试剂盒,这些成果获10个国家和地区的发明专利授权,于2012年获中国专利金奖。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市场占有率超80%,出口英、法、荷等20多个国家。继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病毒样颗粒的大肠杆菌疫苗研发综合平台,于2015年获香港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
2012年10月27日,团队研发的这款全球唯一的戊肝疫苗在国内上市,2020年在巴基斯坦获批上市。但更为重要的是,正是由于他们的这项研发成果,使得戊型肝炎成为人类历史上第29种可预防的疾病,赢得了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的赞誉,入选建国60周年科技成就展,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亚洲最佳技术创新奖等奖项。
攻坚克难填空白,为加速消除宫颈癌贡献力量
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俗称宫颈癌疫苗。在李少伟所在团队自主研发国产宫颈癌疫苗之前,我国长期依靠进口。进口宫颈癌疫苗价格较高且供应量不足,难以满足国内适龄人群需求。
2002年,李少伟所在团队开始了宫颈癌疫苗的研究。“要打破英美国家研制疫苗的专利壁垒,团队必须采用有别于英美国家采用真核细胞表达的方法做疫苗,才能超越现有专利建立的基础体系。”李少伟介绍。
科研团队决定采用大肠杆菌这种原核细菌做表达,这是一个不同于国外的新型疫苗技术体系。在20年前,用大肠杆菌做宫颈癌疫苗这一构想几乎属于科研空白,在创立该体系的过程中,研究团队更是遭到国内外业界的质疑与否定。
实验数据不理想、某个疫苗制备问题持续3年之久、年终汇报时因迟迟无法获得突破性进展而有研究生痛哭流涕……在创新这条路上荆棘遍布,但他们始终没有退缩。“大家都是凭着信念在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地解决各个技术问题。”就是这条被外界认为“走不通的路”,李少伟研究团队坚定地走了18年,他的一头青丝也增添了不少白发。
最终,他们采用独创的疫苗研制技术体系,打破国际技术封锁,首个国产宫颈癌疫苗在厦门诞生。得益于大肠杆菌成本低、生产速度快、产量高的优点,国产宫颈癌疫苗的价格不到进口疫苗的一半。这款疫苗于2019年12月上市,2020年年底的接种范围就覆盖了我国大陆全境,2021年10月通过世界卫生组织PQ认证,入选2019年、2021年“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十大进展”。该疫苗是第一支由发展中国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获得国际认可的宫颈癌疫苗,这也让我国成为继英美后第三个能够自主提供宫颈癌疫苗的国家。
此外,他研制的九价宫颈癌疫苗于2020年开启III期临床试验;二十价宫颈癌疫苗已完成概念验证,正在开展临床前研究……这些成果标志着我国独立发展出的宫颈癌疫苗核心技术体系已趋于成熟,李少伟科研团队为全球加速消除宫颈癌计划贡献了中国力量。
2017年,他入选知名杂志《自然•生物技术》评选的2016年全球Top 20转化研究者,是首次入围的两位我国大陆学者之一;2020年,他的文章被国际知名杂志出版社评为“年度最佳论文”;2021年,他获第二十三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这一项项荣誉和嘉奖,这都源于他“板凳一坐十年冷”的坚守和定力,源于他对专业的热爱和执着。潜心科研,助力我国自主研发疫苗走上国际疫苗产业主战场,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他依然在路上。
(来源:福建省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