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工作者风采 > 点赞,科技工作者!

以特有的执着 挑战不可能的任务——记2019年度“福建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吴乔

发布时间:2022-09-13 [浏览次数:]

  【按语】放弃留美工作的优越条件,毅然回国投身母校科研事业发展;二十余年如一日坚守在科研第一线,即使身患癌症仍坚持工作;痴心“孤儿受体”,勇于挑战权威,向世人展示了科学之美,展现了科技工作者之美。她,是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吴乔。

  吴乔,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吴乔严谨笃学、孜孜不倦,用科学家特有的执着、女性独具的坚毅,将工作生活中的“不可能”化作“可能”。对她而言,战胜癌症只是人生中的一小道坎,勇攀科学高峰才是人生的至高目标。

  初心如磐 矢志母校科研事业

  1981年,吴乔毕业于厦门大学海洋系大专班,并留校担任技术人员。求知若渴的吴乔在此期间继续学习,1987年如愿考上厦大生物系研究生。1992年,她开始了博士求学的道路,期间,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被选送到美国,接受了严格的科研训练。1996年,吴乔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博士论文。由于研究工作出色,美国实验室曾极力挽留吴乔,希望她能在美国继续工作。但生长在厦大、成才在厦大的吴乔谢绝了对方的好意,第一时间回国返校,进入生命科学学院,潜心开展学术研究。

  海外留学的经历,使吴乔深感国内外科研水平的差距和奋起直追的必要。从那时起,她成为了与时间赛跑的人。

  在学生眼里,吴乔的工作状态一直是忙碌紧凑的。早年,办公条件差,吴乔就在实验室里的一张小桌子上办公。“早上最早到,晚上最晚走,经常能看见她瘦弱专注的背影。”吴乔当年的学生、现在同为团队成员的陈航姿对此记忆深刻。

  除了加班,就是出差。吴乔出差有个习惯——乘坐夜间航班。白天做实验、辅导学生,晚上在飞机上也不闲着,改PPT、看论文。开完会,她又搭当天最早的航班往回赶。

  常年的超负荷工作,让她的身体不堪重负。2008年,吴乔被确诊为结肠癌。

  手术、化疗、吃药,吴乔都积极配合,但她拒绝停止工作。“一周化疗,下一周只要状态稍好,她就约我们去她家开会。身体状况不允许长时间开会,她就按课题组分期开,每次一个课题组。但无论如何,两周必有一次组会。”当年还在读博的陈航姿被吴乔的敬业和坚强深深折服。

  “我最牵挂的就是实验室,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我的学生。”回忆起那段在家开组会的日子,吴乔笑着说:“只要看到学生,我就浑身是劲。”

  就是这样,吴乔以坚韧的毅力,从查出癌症到“回归”工作,仅间隔了十个月,在这期间,实验室科研和研究生指导一点都没有被耽误。病愈后,她如火后凤凰,全身心地扑在科研第一线,向着目标全力冲刺。

  勇攀高峰 开创“孤儿受体”新天地

  分子细胞生物学是吴乔所学的专业,多年来,她潜心于用这个前沿高端学科的知识来解释肿瘤、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发生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在漫长而艰辛的科研道路上,她勇于挑战权威。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吴乔就核孤儿受体TR3/Nur77的生物学功能和信号调控通路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受体要与配体结合才能激活其生物学功能,但是,TR3/Nur77这种孤儿受体的体内特异性配体一直没有被发现,学术界的权威已经撰文断定它没有配体。”吴乔介绍说。

  吴乔和她的团队经过20多年的潜心研究,最终筛选出了第一个孤儿受体TR3/Nur77的体外配体,并进一步证实了该配体可以抑制肿瘤生长和调控血糖。这一发现在国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国际权威杂志《Nature Chemical Biology》配发的编辑部评论指出这是个“令人惊讶”的发现。

  课题组围绕核受体开展了系统深入的基础研究,致力于拓展和完善核受体的作用机理和生物学功能。近年来,吴乔教授以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Molecular 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权威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3项,核受体研究成果分别于2012年、2017年获福建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被问到二十余年如一日坚持研究的动力,吴乔给出了一个让人叹服的答案:“普通人看到实验小鼠如预期长出肿瘤或发生炎症,可能会觉得可怕,但我却能感受到实验设想被证实的喜悦和科学真理之中蕴藏的美感。也许这就是科学家特有的执着。”

  责任在肩 甘为人梯育芳华

  吴乔的研究成果让她获奖无数,但让她最为欣喜的,却是2018年获得的厦门大学“我最喜爱的十位老师”荣誉称号。“它是师生们对我教学成果的一个检验和认可。做一名合格的老师无上荣光”。

  在吴乔看来,她不仅是一名科技工作者,还是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吴乔指导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已有40多名,在学期间成绩优异,在国际SCI刊物发表论文屡见不鲜,获得的各类奖励更是不胜枚举。

  从去年开始,吴乔又主动要求承担了本科生部分实验课程。很少有教授承担本科生实验课教学,但她认为,如果通过讲授和带实验,能够激发出学生更多的科研兴趣和求真欲望,潜移默化地引导、培养他们养成受用一生的科研思维,那就是一名教师最大的成就和最大的欣慰。

  多年来,学生们对吴乔讲授课程好评如潮,在每年的学生对教师上课满意度评估中,吴乔的分数都在90分以上。

  2017年底,吴乔被推选为厦大生科院生物医学系的党支部书记。她全力推动教师党支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中心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进,激发教师党支部的工作活力。她策划开展了“教授午餐会”“青年PI沙龙”等品牌活动,联合学生党支部开展“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普日”活动。由于支部工作出色、成果丰富,2018年10月,所在的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入选了全国高校首批100名“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

  “做点科研教学之外的分内事,不仅能够提升工作能力,拓宽工作思路,而且还能够转化为一种潜在的正能量感染周围的同事,是一种‘双赢’和‘互动’。”吴乔这么说。

  谈到下一步打算,吴乔表示仍将在受体研究上持续发力。

  “其实Nur77受体的功能构成了一个神秘富饶的宝藏,至今人类对它的探索远远没有到达终点。”她说,“只有专一的研究不断深入,才能水到渠成,取得原创性突破。我们的团队期待有更多研究成果发表,并且转化成功,造福于人类。”

  (来源福建省科协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