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不老松”
发布时间:2016-11-11 [浏览次数:]
我身边的科普志愿者征文
科普“不老松”
作者:祁书
在厦门科普志愿者的队伍里,只要提起市老科协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科学报告团团长、高级工程师叶清,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他就是厦门的科普‘不老松’!”
今年73岁的叶清,1968年从南京大学毕业后,一直战斗在科技岗位上。近半个世纪以来,他坚持以“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为己任,积极投身到科普工作中去,乐于当好一名科普志愿者。
从1984年开始,叶清就经常深入乡镇、街道、社区、学校等,举办各种科普讲座,受益者不计其数。他长期兼任我市多所中小学校的校外科技辅导员,帮助青少年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学会科学思维,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辅导中,叶清注意结合同学们的地理、自然、科学等课程,不搞单纯说教,他的讲座融科学性、知识性、通俗性、趣味性于一体,用生动的语言、活泼的形式,让同学们喜闻乐见,入脑入心。叶清积极指导青少年开展科技实践活动,既当同学们学习科技知识的老师,又是同学们的好朋友。他指导双十中学学生的《厦门海岸线变迁及影响》课题,获得福建省及厦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高中组)二等奖;指导思北小学学生的《从南普陀“钱孔”看厦门海蚀地貌》课题获得厦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小学组)三等奖;指导云顶学校学生参加“戴尔青少年互联创未来夏令营希望工程FLL机器人挑战赛”,战胜了来自北京、上海、香港等地的40支参赛队,斩获5项冠军。叶清还参与组织了六届外来员工子弟科技夏令营,不仅增长了外来员工子弟的科技知识,还体现厦门特区人民对外来员工子弟教育的关心和关注。
对于学龄前儿童的辅导,叶清注重寓教于乐的方式,辅以有趣的教具、玩具,带着孩子们到户外做游戏、讲故事、传知识,为孩子们播下科学的心灵种子。
叶清常说:“科学是神奇的,而不是荒诞的。科普应该用科学、道德、法律的规范来约束。”多年来,他这样说,也这样做。面对伪科学,他坚决反击。他通过写文章、办讲座等形式,攻破所谓“食疗专家”张悟本的奇谈怪论,指出这些都是假科普之名,行欺世盗名、聚敛钱财之实,希望大家不要相信。有一次,某报称厦门东坪山南麓为“滚蛋谷”,叶清得知后,热心地联系该报予以“正名”:“这些‘滚蛋’,其实是‘石蛋地貌’。”去年,曾有市民质询:“地铁工期过长”,叶清便及时科普:“厦门地形复杂,如镇海路站地下全是坚硬的花岗岩,湖滨东路站地下却是淤泥土层,地质松软,莲花路口站则是大量的孤石,还有成片发达的斜面岩。这几个代表性的地质难题,给厦门地铁建设带来了不少困难。”
如今,已古稀之年的叶清依然活跃在科普志愿者的行列中,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遵循着“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的科普原则,为厦门市的科普事业献出自己的光和热。(本次征文可登录www.xmkx.org.cn查阅。)
(xkp2016-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