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志愿团队
发布时间:2016-12-02 [浏览次数:]
我身边的科普志愿者征文
快乐的志愿团队
作者:李萍
我是厦门园林植物园的一名志愿者。我们这个志愿团队近80人,堪称“快乐大本营”。里面发生的故事,或感人、或有趣,给我带来了各种快乐。
去年初,朋友看到植物园在招聘志愿者,认为很有趣,遂鼓动外行的我报了名。面试环节,进入考场,看到三位考官排排坐,我的心脏怦怦乱跳,紧张得说不出话来。这时,主考官和蔼地安慰我:“慢慢来。放松、深呼吸几下。”在他的鼓励下,我顺利地讲解了南洋衫大草坪和当年那里拍摄西游记的趣事。
我记住了那位亲切的主考官。他,就是主编出版多本专业书籍的学者、植物园副主任刘与明老师。
成为志愿者的第二天,我就带着纸笔进植物园自学去了。
在园里,偶遇一位老师在做团队讲解。机会难得,我赶紧悄悄跟着蹭课。结果不到五分钟就露馅了,那位老师笑着指着我说:“最后面那个人,到前面来,可以听清楚点。”这句热情体贴的话,令我非常感动。后来得知,他就是植物园总工陈恒彬老师,业界知名学者。没想到,他如此的平易近人。
做志愿者,会听到五花八门的植物问题。最常见的,是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我们在学习植物时,也要很“接地气”,重点了解游客关心的这些知识。
还有很多游客带着长枪短炮来拍摄,他们关注“哪里能拍到好看的植物和鸟”。所以,很多志愿者添置了相机学习拍摄、了解园里的翠鸟、小桃源的“仙子”绶带鸟、“体力园”的黑耳鸢、蛇雕。
大家边服务边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更带给游客们无限欢乐。有时还会有激动的游客提“能不能借衣服帽子给我穿半天体验下?”
植物园在招聘时,没有限制专业。所以志愿者里既有老师、也有其他行业精英、家庭主妇;既有在职、也有退休的;既有党员、也有民主党派和宗教人士;既有厦门本地的、也有台湾同胞。这使得团队拥有各路专家,可以自如应对多领域问题。比如,高达10米的武伦柱有多重?古桥石碑上刻的“南明”是什么朝代的?大门口的“智者乐水”作何解读?喜鹊和鹊鸲有什么区别……
“家鸡喉咙处的那片肉叫什么”?“藕断丝连的丝是怎么回事”? 志愿者魏道劲老师特别善于提出有趣的问题,引导大家思考。魏老师出版过诗集、打得一手好桥牌、还是一名运动健将,他既积极地服务游客,又热心指导志愿者们成长,令人尊敬。
此外,群里有对中草药、美食以及文化、宗教都研究颇深的纪老师;深受游客欢迎的“劳模”郭老师、洪老师;知名的自然课堂讲师翠女、映红、秋茄、赵仪、子霞……不胜枚举。
我结识了这些无私奉献的朋友,变得开朗和充实多了,其他的朋友也很羡慕,纷纷来打听如何才能成为志愿者。
看了这些,您是否也跃跃欲试,想加入志愿者的队伍了呢?(本次征文可登录www.xmkx.org.cn查阅。)
(xkp2016-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