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科普,提升公众科学素养
发布时间:2015-11-11 [浏览次数:]
精准科普,提升公众科学素养
-----思明区公众科学素养提升纪实
9月19日中国科协公布了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2015年福建省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6.10%。市科学技术协会与思明区人民政府签订《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共建协议》中指出“到2015年,福建省将实现本辖区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超过7%”。在此,我们与思明区科协曾国荣主席一起探寻思明区是如何精准科普的。
谈起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话题时,曾国荣主席总结性地介绍说,近年来,思明区在抓公众科学素质提升方面,主要是:抓住一个核心、把握三个环节、破解三个难题、巩固五大品牌、创新五大工程。
突出重点,抓住“一个核心”。即紧紧围绕提高公众科学素质这个核心,做到既要发挥区科协作为《纲要》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作用,又要协调《纲要》成员单位发挥作用;既要发挥各牵头单位的作用,又要联合成员单位开展活动;既要发挥区科协科普主力军作用,又发挥成员单位生力军作用。
精准实施,把握“三个环节”。把握好“要普及谁”、“谁来普及”、“怎么普及”三个环节,是精准科普重点。在“要普及谁”问题上,以四大重点人群为重点,带动全民的共同提升。在“谁来普及”问题上,在全省率先设立社区科协组织机构并配齐科普专干,加强科普专兼职人员、科普志愿者、小小科普志愿者等队伍建设,实现科普工作全覆盖,不留盲区。在“怎么普及”问题上,采取区分对象,不搞一刀切,大力发展精准科普模式。
破解瓶颈,解决“三个难题”。解决好科普受众定位精准性、科普内容定位精准性、科普活动定位精准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区采取重心下移、发动群众、区分对待的办法,善于了解公众的需求,善于借助社会资源,开展大联合、大协作科普活动,形成科普工作上下一盘棋的大合唱格局。
巩固“五大品牌”:一是积极探索社会化办科普新路。思明区辖内现有39家科普教育基地,占全市总数的70%以上。其中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6家。近年来,吸纳了上亿资金开展“科普旅游”和“科普实践”活动,闯出了一条社会化办科普的新路子。二是不断扩大社区科普大学的影响力。2007年4月,厦门市第一家社区科普大学在思明区莲花五村社区揭牌成立,先后开办了15家社区科普大学。近年来,思明区社区科普大学不断推进办校和教学改革,坚持需求牵引与兴趣助推相结合,坚持课堂讲座与实地教学相结合,坚持民主办学与自主办学相结合,做到有师资、有教材、有学员、有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并将社区科普大学学员转为科普志愿者管理,此经验并在全市推广。中国科协“社区科普大学”调研组考察了文屏社区科普大学,并对思明区社区科普大学工作的开展情况给予充分肯定。三是持续加强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建设。近年来,新建了双莲池、鸿山等3家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每年为全区8家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添置车模、船模、航模及“积木”等多种器材。每年举办全区性的创意制作比赛,并为社区青少年工作室做出奉献的辅导员老师颁发荣誉证书。四是高标准建设街道级科普活动中心。目前,全区建有筼筜、滨海、中华、鼓浪屿等6个街道级科普活动中心,做到因地制宜,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今年投资600万元,建设嘉莲街道科普体验中心。该中心投入使用后极大地带动了嘉莲辖区乃至全区科学普及活动。五是深化科普楼院创建活动。近年来,思明区结合“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在鹭江街道建设全市首家“双莲池科普示范楼苑”,进一步丰富科普楼苑内涵。“科学养生进楼院”。发动辖内专家,定期为小区居民群众讲授营养学及衣食住行方面的科学知识。“医疗保健进楼院”。联合医疗、卫生部门,深入楼院为社区居民义诊或健康咨询服务,让群众感受到科普进社区温暖。“环保绿化进楼院”。组织小区环保专家和园林志愿者,为居民群众开展环保知识和生活空间美化知识讲座。“科技知识进楼院”。不定期地举办科普展览、讲座、咨询服务活动。双莲池社区基本上形成了良好的科普微循环,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居民群众尝到了科学生活带来的乐趣。
创新“五大工程”:一是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工程。按照区《科技创新与研发资金管理办法》,安排近2000万元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搭建创新平台。加大研发投入。安排1000万元用于扶持企业与高校院所的联合技术攻关。开展项目对接。精心组织12·8校所银企政科技项目对接会,逐步扩大与厦门地区以外知名高校的交流合作,形成产学研联合攻关的OIO模式。二是推进“智慧社区·数字家庭”工程。建成数字家庭体验屋。制定《思明区智慧社区、数字家庭试点工作方案》,将数字家庭作为促进信息消费的重要入口,有效开展信息技术科普工作,提高居民对信息消费的认知。开展智慧社区试点。选取瑞景和前埔北社区作为试点,实现“市、区、街、居”四级联动,提供一站式惠民服务,达到减轻人力、节省物力、提高效率的根本目的。瑞景智慧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获评2014年中国智慧治理优秀案例。推动“智慧旅游”试点。开展“智慧曾厝垵”和中山路信息化试点建设,搭建免费WiFi覆盖,开发特色App旅游应用软件,扩大鼓浪屿、中山路和曾厝垵文创村国内外知名度,在全市实现路面停车管理智能化,提升智慧城市、数字城市品味。三是拓展“引进和培育人才”工程。一方面,根据我区产业发展导向,集中引进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方面的人才项目,致力于做大软件信息产业。另一方面,关心和关注“双百”人才企业成长,规范各项扶持政策的申报,及时兑现扶持资金,2014年共支付各种资助1110万元。四是培养能力型孵化器工程。加强能力型孵化平台建设,支持“爱特创业投资加速器”发展,鼓励其与台湾互联网行业的交流互动。2014年11月思明区政府出资40万元主办“两岸创业节”,两岸互联网创新创业交流成效明显,共征集项目56 个,筛选出26 个中有3 个优秀项目均来自台湾,推动了两岸创客深度交流。五是打造“科技工作者之家”工程。通过企业科协为主渠道建立完善科技服务网络,收集科技成果、科技需求、科技企业等资料,为科研成果与现实生产力、实际经济效益搭起便捷桥梁。探索科技创新管理机制,率先在全省对归国留学人员创业项目进行资助。加强与科技工作者联系,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反映他们的要求和呼声,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让科技人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更好、更积极地施展才华,使科技与科普、科普与生产力之间实现了相互促进、互相提高良性循环。近年来累计办理科技型民营企业技术、管理骨干落户和迁出近百人次,积极帮助联系解决科技园区企业有关人员子女入学等问题,解除企业技术骨干后顾之忧。 (选《中国城市报》海西科普专栏 苏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