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科学普及 > 科技之窗

个人卫生行为,身体健康的保证

发布时间:2014-09-15 [浏览次数:]

个人卫生行为,身体健康的保证

 

知识、信念和行为,是通往健康的幸福之路。这其中健康观念的建立至关重要,因为有了健康观念,就能主动关注健康信息,加强自我保健。今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对公共卫生是个新的挑战,虽然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同抗击下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战果,但也带给我们许多反思。比如,个别被称为非典超级传播病的病人,就因为发病后未及时采取控制隔离措施,随地吐痰、多次转院而造成身边的家属和大批医护人员(百余人)感染非典。实践证明,医疗与药物并不是预防传染病流行的良策,疾病预防的根本出路还是采取以自助和互助为特征的自我防护措施,在于良好的个人卫生行为。

随地吐痰是国民的一种卫生劣习,一项抽查显示,我国有67亿人有随地吐痰的习惯。外国人把随地吐痰称为“中国特色”。有位朋友说他在美国迪斯尼乐园,看见一个随地吐痰者,旁边一位美国朋友说,肯定是中国人。结果不出所料,使其十分难堪。不卫生的劣习还有随地便溺、聚餐制、烟酒不分家等等,已经成为民众健康的严重威胁。

不少人把“亲朋围坐,举杯聚餐”称为中国的热情好客,殊不知聚餐制、筷勺相交,也是传播疾病的方式之一。有关资料介绍,当就餐者中有乙肝病毒携带者时,传统聚餐方式的乙肝传染机率为42%,而分餐制乙肝传染机率为17%。另一份病菌调查资料介绍:公用电话的话筒上至少有5万个以上的病菌;一张流通的十元纸币可能有30万至3700万个细菌;一双未洗的手上,可能检出45万至400万个细菌,经手传播的疾病不下几十种,手成了许多疾病传播的重要途径。      

不卫生的习惯行为导致疾病蔓延的例证很多,如伤寒玛丽的故事,就是因为她是病菌携带者,却仍然从事餐饮服务业,而造成伤寒大规模传播。这次非典型肺炎的流行,就是通过飞沫和近距离的接触而传播,不良的个人卫生行为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残酷的事实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使大家意识到个人卫生行为不仅仅是个人的事。随地吐痰可能是“不经意”的,但对公众来说,随地一口痰却意味着疫病的流行和传播。所以说个人卫生行为也是公共卫生问题,并非小事。

日本是我国的近邻,今年全球不少国家都受到非典侵袭,而日本则安然无恙。专家们分析,这与日本人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有关。日本人从小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吐痰都用纸巾或手帕,从不见随地吐痰者;每天人均洗澡2次;勤洗手、勤晒被褥、开窗通风;合理膳食,每人每天一杯牛奶……日本人平均期望寿命近83岁,而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只有71岁,这充分说明了卫生行为对健康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培养良好的卫生行为并不困难,人人都能做到。只要你树立“行为健康就是身体健康”的信念,就能促使你下决心改变不卫生的行为习惯,特别是随地吐痰、便溺、吸烟、酗酒等等。

    全国著名的抗非典英雄钟南山院士今年67岁,看起像看是50来岁的人,他对记者说,健康的体质来源于长期不断地坚持运动锻炼,因为通过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和各器官的机能,改善新陈代谢,保持身体健康。著名儿科专家胡亚美院士今年80岁,头发乌黑,满口牙齿完好,身体硬朗如中年。她说身体这般好,得益于青年时期在女子学校养成的良好卫生行为习惯,真是受益无穷。所以说,青少年们从小养成讲卫生讲文明的好习惯,坚持运动锻炼就显得非常重要。

咳嗽吐痰,其实是身体自我保护的一种反射动作。因为支气管、气管黏膜上有许多微纤毛在不停地向上运动,把吸入肺部的尘埃及粘液分泌物打扫至咽喉部,局部刺激产生咳嗽,突然加大的气流能带出痰液(内含许多病原微生物),减少病原体对人体的侵害。所以不提倡“忍痰”或者吞食痰液。有痰一定要及时吐出,这是保护身体的健康行为。问题是不能随地吐痰,吐痰入盂或用手纸、手帕,这既有利于自身健康而又文明卫生,又不会污染环境危害他人。不乱扔乱倒垃圾是公共卫生道德问题,人人都应该讲究社会公德,这是社会文明的起码要求。另外勤洗手、勤洗澡、早晚刷牙、室内经常通风,每天坚持运动、生活规律、睡眠充足,这些卫生行为习惯人人都必须养成。

吸烟危害健康尽人皆知,但不少人听之任之或是明知故犯。科学研究证实,长期吸烟者将缩短寿命8~10年。吸烟不仅危害自身,还造成周围不吸烟者被动吸烟,害己又害人。吸烟属于严重的不良行为,戒烟越早越好。

我国是肝炎大国,有10%~15%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如能在餐饮服务行业和家庭广泛推行分餐制或者使用公筷公勺,则能大大减少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和非典这类传染病的传播,既能保证身体健康又能促进文明卫生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个人卫生行为,是社会文明程度的反应,是身体健康的根本保证。只有积极参加各种健康教育活动,了解掌握必要的健康信息,并尽早地改变不卫生的行为劣习,建立良好的卫生行业习惯,才能使你早日迈上健康之路。

(易健)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