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科学普及 > 科技之窗

精 神 养 生

发布时间:2014-09-15 [浏览次数:]

精 神 养 生

    精神养生是中国古代医学防病治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养生的实质,就是以积极、正常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情绪去适应环境。通过精神调摄,理性防范,保持心理与生理平衡,心身与环境平衡,增进健康,抵抗衰老。

    情绪过度有什么不良后果呢?情绪过度,是承受的时间和数量超过了人体的耐受程度,神经细胞处于兴奋持续状态,物质能量大量消耗又来不及补充,使细胞失去代尝活力,造成了中枢神经功能紊乱;神经支配下的血管舒缩功能失调;细胞代谢障碍;器官功能失调。如情绪过度会影响胃粘膜供血,胃肠动力出现异常变化,胃酸分泌异常。常言道“怒伤肝”,这是过度情绪影响了肝对血液调节和增加肝的物质代谢负担。其次,机体应激反应释放大量激素,降低了自身的免疫功能。所以,不良情绪常常成为发病的重要诱因。

    情绪过度有何表现?在人们生活中很有感触,当精神因素或工作压力过大,常常会出现失眠,食欲下降,甚至头晕、疲乏、烦躁不安。患有高血压病,加上情绪过度,常使血压骤然剧升或出现血压不稳定难以控制,甚者发生脑中风;有冠心病的常诱发心律紊乱或心绞痛、心肌梗塞;糖尿病患者因应激性糖元分解增加,使病情加重;胃肠病患者会加剧胃肠运动和分泌,消化吸收功能紊乱,常腹胀、腹痛、腹泄或便秘;肿瘤发病与情绪不良也有密切关系。

    如何精神养生?精神养生,其实是很容易的事,但日常生活中往往难以做到。这就要对正常积极的情绪加以合理科学地利用,如发扬爱心、奉献、奋发向上之情等,使之成为激励人生事业成功的动力和促进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对过度、过急的不良情绪要积极避免。情志调摄是养生的重要内容,也是很现实的科学行为。人是有血有肉有情志之物,情绪又是多样、多变的心理表现。情绪可改变人的行为和活动方式,可以改变人体机能,可以导致生理或病理变化,能说不重要吗?但在生活实践中,人们可以通过人与人交往,互相学习与交流来改变性格,调节不良情绪,达到精神自我调摄。

    精神养生应心气和平,宽容淡泊。

    养生之道,是《黄帝内经》重要内容之一,其中对调摄情志,《上古天真论》有提出这样要求:其一,在世俗的社会上能够恰当地安排处理自己嗜好、欲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知足常乐”;其二,没有愤愤不平和怨恨之心;其三,在内没有无谓地耗费心力的忧患;其四,似恬静淡泊、愉悦旷达为要务。这样身处于天地平和之气当中,身体不会憔悴,精神不会散失。

    精神养生重在调摄情志,怡情畅志。遇到困难、逆境、忧愁、烦恼之事,唐代名医孙思邈养生要决是:“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这是养性排之;《友渔斋医话》教人:“当拂逆而善自释”,这是以理抑之;《黄帝内经》还提出:“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这是以道疏之;其次,对亲人知己倾诉,排而泄之;改变不同的活动方式,分散情绪注意力,这是移情消之;“忧则失纪,怒则失端,忧悲喜怒,道乃无处”,这就要以冷静对待,以静制燥,清静养神,静而除之。这是告诉人们随时随地调整情绪相对稳定的方法。

    精神养生要动静结合,因人而异。所谓动,外指适度的各种活动,如体育运动和文娱活动;内指适度的用脑。动以调神,是保持人体适度的运动,以动来促进机体各项功能处于旺盛的状态,改善循环,提高免疫功能及对外环境的适应能力,有防衰抗老的作用。所谓静,内以清静养神,避免心神不宁,情绪紧张,怒气烦躁,保证睡眠与休息;外要有宁静的环境,避免噪音等污染的干扰。静以调神,合理的静,是保证人体细胞物质能量及时补充,减少体内过度的消耗,有调节大脑皮层中枢的稳定。根据气候、气温、环境的变化,不同情绪与不同人的体质,切不可千篇一律,宜采用不同方式,科学、合理、适度调节情绪,这样就可事半功倍。如“笑口常开”,是一种动中求静,动静结合的养生方式,“笑”对神经调节、肌肉活动、血液循环、新陈代谢有调节作用,有消除疲劳、缓解紧张情绪的效果。所以,常言道:“笑一笑,十年少”。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