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花蚊子咬了痛到弯腰?基孔肯雅热怎么防?
发布时间:2025-08-05 [浏览次数:]
炎炎夏日,蚊子又开始“嗡嗡”作响,不光烦人,还可能带来疾病!最近,由“花蚊子”(伊蚊)引发的基孔肯雅热,让不少人直呼“痛到怀疑人生”。
基孔肯雅热是什么?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主要靠伊蚊(就是身上有黑白花纹的“花蚊子”)叮咬传播。当蚊虫叮咬了感染者2到10天后,再叮咬人时,可使被叮咬者感染。
图片来源:pixabay
“人→蚊→人” 传播链是基孔肯雅热的核心传播模式。患者在发病后第1周内,病毒血症水平高,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风险高,但该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引发人际传播,也不会通过咳嗽、打喷嚏传播。
目前在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等110多个国家已发现基孔肯雅病毒,如今该病借助气候变化与跨国旅行快速扩张版图。
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控可治,公众要积极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做好清积水、灭蚊虫、防叮咬等防控措施。
感染了基孔肯雅热有什么症状?
一旦感染基孔肯雅热,那滋味可不好受,身体会出现这些症状:
1. 高烧急袭
患者体温可迅速飙升至39℃甚至40℃以上,体温持续高烧不退,就像身体里有个“小火炉”熊熊燃烧。
2. 剧痛缠身
关节和脊椎出现疼痛、关节肿胀,可伴有全身性肌痛,浑身疼得就像被人使了“酷刑”,特别是手脚的小关节,疼到让人走路都打颤。要知道“基孔肯雅”就是源自非洲土语“Chikungunya”,意为“弯腰屈背”,描绘了患者因剧痛而弯腰的姿态。
3. 皮疹显现
高烧数天后,过半患者躯干、四肢的伸展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皮疹,部分患者伴有瘙痒感。
跟登革热症状相似?
有小伙伴看到这里可能就产生了一种熟悉的感觉,怎么越说越像登革热呢!
登革热:由登革病毒引起,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可达40℃)、剧烈头痛、肌肉关节痛、皮疹,严重者可能出现出血或休克。多数登革热患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会在一两周内好转。
基孔肯雅热: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典型症状包括突然发热,常伴有严重关节痛,尤其影响手腕、踝关节和指趾等小关节。皮疹、肌肉痛、乏力等也较常见。大多数人一两周内恢复。
对比之下,基孔肯雅热发热期较短,关节痛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
除了登革热、基孔肯雅热,还有寨卡病毒病,均主要由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叮咬传播,是在全球广泛流行的3种常见病毒性蚊媒传染病。
寨卡病毒病:由寨卡病毒引起,约80%普通成年人感染后无症状。少数人会出现低热、皮疹、结膜炎等轻微症状,通常1周内自愈。然而,孕妇感染会带来极大健康风险,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导致“小头畸形”、胎儿头部和脑部发育异常及其他严重出生缺陷。
重要提示!
1. 感染基孔肯雅热,大多数患者能完全康复,但关节疼痛可能迁延数月甚至数年,影响生活质量。
2. 婴幼儿、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感染后风险更高,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需特别关注预防。
如何治疗?
目前国内尚无针对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病的疫苗或特效药。临床上主要采取支持性治疗、实施防蚊隔离治疗。
针对基孔肯雅热,充分休息、补充液体以及服用非处方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可缓解部分症状。
专家强调,患者在排除登革热之前,切勿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以降低诱发登革热出血的风险。
如何预防?
防蚊灭蚊、避免叮咬是防护的关键。
1. 清除蚊子“老巢”
翻盆倒罐:对于房前屋后、阳台或窗台等露天场地的饮料罐、食品盒、玻璃瓶、水桶、花盆托盘等各种能形成积水的容器,及时清除丢弃或翻倒过来,防止积水。
植物换水:水生植物定期换水洗瓶(每星期至少1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
电器积水:及时清理空调、饮水机托盘等积水。
填平坑洼:填塞竹筒、树洞,废弃轮胎打孔或遮盖防积水。
2. 做好个人防护
在家时安装纱窗纱门,阻挡蚊子进入室内,睡觉时使用蚊帐;
居家发现有成蚊时,可使用市售有合格证号的杀虫气雾剂、蚊香、灭蚊片等卫生杀虫剂、电蚊拍等灭蚊。
在户外活动时,建议穿长袖长裤预防蚊虫叮咬,也可涂抹驱蚊剂,以减少被蚊子叮咬的机会。
旅行者应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出发前旅行者需查阅目的国家的健康通告和警示信息,了解哪些地区正在发生暴发疫情或存在较高的基孔肯雅热感染风险。部分旅行者(如孕妇)可依据此类信息判断是否应避免前往该地区。
在暂无疫情但存在感染风险升高的地区,计划停留较长时间或前往正发生暴发疫情的地区的人员,可前往旅行门诊或者医疗机构咨询医务人员。
出行时,宜携带含有避蚊胺、埃卡瑞丁、柠檬桉油、对薄荷烷二醇等活性成分的驱虫剂,并按照说明使用。也可使用经0.5%氯菊酯处理的衣物和装备(如靴子、袜子、帐篷),使用蚊帐、穿宽松的长袖上衣和长裤。尽可能选择配备纱窗纱门的住宿场所。
旅行结束后2周内仍需预防蚊虫叮咬,避免将基孔肯雅病毒、登革病毒和寨卡病毒等病原体带入境内,导致本土传播。旅行归来后,若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疼痛或皮疹症状,请及时就医,并说明旅行时间和地点,以尽快得到诊治,并及早实施防蚊隔离,避免传染给家人和朋友。
(来源:广东疾控、厦门疾控、科普中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