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走进科协 > 科协动态 > 科协要闻

中国科协一行莅临我市调研社区科普大学

发布时间:2014-08-06 [浏览次数:]

中国科协一行莅临我市调研社区科普大学

    5月12日—14日,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辛兵、青少年活动中心副主任刘会强率相关处室负责人莅临厦门开展社区科普大学工作专题调研,为下一步全面推动全国社区科普大学建设提供依据。省科协副主席林学理,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徐爱聪以及省市科协相关部门人员陪同调研。

    调研组一行实地考察了文屏社区、兴隆社区和祥店社区教学点,现场听取教学点负责人、学员情况介绍,观摩现场教学、查阅相关办学资料。调研组对我市社区科普大学的做法和取得成效予以充分肯定。

    在次日召开的座谈会上,刘会强副主任传达中国科协关于本次调研的目的意义、重点内容和下一步的工作安排。他说,中国科协已将社区科普大学建设列入下一步全国社区科普工作的重点内容,为全面推动这项工作的落实,中国科协精心选取全国包括厦门在内的5个办学较好的省市开展调研,深入了解科普大学成功经验、发展规律、教学模式、考评管理模式等,为中国科协建立相关工作规范和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市科协科普部部长杨德杰介绍了我市8年来社区科普大学的发展历程,经验做法及存在困难。来自省、市、区、街、社区科普大学相关负责人、学员和教师代表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围绕调研组提出的相关议题畅所欲言,并与调研组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交流探讨。

    徐爱聪在发言中指出,社区科普大学办学的指导思想应突出“四性”,一是突出公益性。让办学成果普惠居民群众;二是可调整性。科普大学还处在不断优化、发展的进程,要实行试点先行,不断调整,稳步推进。三是可评估性。在办学规模、组织结构、教学设计、师资调剂和经费保障方面建立规范,做到考评有据。四是可持续性。做到贴近群众,以需定供,市区牵头,基层落实。在方法手段上做到“三化”,就是内容大众化、工作规范化、制度保障化。关于下一步工作,她建议,对当前各类型科普大学进行全面整合梳理,相对定型,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创新,实现与相关职能部门、青少年教育、社区物业、科普基地等社会资源多点结合、共建共赢。在规范过程中充分尊重基层创新,鼓励办学形式多样化,做到规范而不规定。在发展规模上,推行柔性指导,做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辛兵对厦门的做法予以高度评价,她表示,本次调研收获特别大,厦门市社区科普大学办学早、建设好、成效佳、可示范,这为全国社区科普大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办学的规范性和创新性尤其值得进一步研究,可在全国推广。辛兵充分认同徐爱聪书记的意见,她强调,社区科普大学有别于正规大学,但可借鉴其办学理念,有主课堂,第二课堂,有实践,有自己的文化理念。办学内容要针对不同人群实行分类指导;教学模式取决于面对的人群和他们的需求,做到百花齐放;办学不追求数量,重点在于拓展,科协要搭好科普大学这个平台,争取各方介入,形成大协作大联合。要适应新形势发展,注重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争取办学效益最大化。辛兵最后要求,社区科普大学对提升社区文明程度,促进邻里和谐、培育社会理性都具有重要作用,一定要办好并办出成效。       (学会部  马宗远)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