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科协推动科普供给改革的情况介绍
发布时间:2017-12-28 [浏览次数:]
为贯彻落实省、市党委、政府《关于加强科学普及促进全民科学素质跨越提升的意见》精神,市科协积极探索推动科普供给改革,搭建社会化科普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科普供需合作机制,促进科普资源普惠共享。自2016年启动该项工作以来,在调研、统计、分析全市各类科普组织和人群的科普供求情况的基础上,制订了《关于加强科普公共服务供给的实施方案》(附件1)。《方案》从指导思想、目标要求、途径与措施、进度安排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主要措施有:
一是拓展科普教育基地社会化服务供给功能。优化供给内容。目前,市委宣传部、市科协共联合命名市级科普教育基地54家,范围涵盖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机构等。各科普教育基地根据各自涉及的专业和实际需求,优化提升科普供给内容,把适合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的科普内容项目化、课程化、系统化,提高科普教育内容的规范化。创新供给模式。在提供共性服务的基础上,增设个性化订单服务模式,采取公益性服务与购买服务相结合,通过承办、联办、协办等方式深入社区、学校、农村策划组织主题(特色)科普活动,参与中小学校科学课程教学、“科学校本课程”编写、提供科技辅导培训等,实现科普教育资源主动、有效供给。提升供给质量。充分发挥科普教育基地展教功能,通过加强场馆建设不断提高展教水平,把科普教育基地建成市民终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和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
二是引导科技社团助力科普。推进科技社团服务科普常态化。鼓励各学会(协会)围绕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和年度医学日、气象日、防震减灾日等“纪念日”,组织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常态化活动。注智“科普基地”,提升科普服务能力。加强学会与科普教育基地对接合作,提升展品展项研发能力,丰富展教内容。助力农村经济实体。发挥学会学科专业优势,对接农技协、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等农村经济实体技术需求,在农业生产、农产品研发与市场开发等涉农项目上提供服务,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建立科技社团服务科普向导机制。引导科技社团积极服务科普、参与科普,在《厦门市科协学会能力提升项目奖补办法》中,将学会开展科普活动作为考评指标,明确内容要求和量化标准。借助全国学会在厦举办国际性、全国性大型学术交流活动的契机,邀请专家开展科普活动。
三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科普供给。主动协调厦门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根据职责分工积极组织开展面向市民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组织科普志愿者发挥专长,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动员有条件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实验室以及博物馆、生产线等对外开放,为市民参观学习,中小学生开展科技实践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四是提升科普供给实效。加强科普“产品”落地应用,助推科普工作转型升级。各区、街(镇)科协不断加强基层科普组织、人才队伍和阵地建设,增加经费投入,加强指导与督查,推动各社区(行政村)、中小学校与学会、科普教育基地建立合作机制。
五是认真开展总结提升。跟踪掌握科普供给改革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存在问题,推广典型经验,完善措施机制。
通过推进科普供给改革,市科协盘活整合科普教育基地、科技社团和基层科普组织等科普资源,改变了科普内容固化的现状,实现因需制宜;通过丰富科普教育组织方式和手段,畅通科普供需合作渠道,有效解决学会、科普教育基地资源投放落地难和基层组织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缺人手、缺时间、缺资源等问题。目前,市科协已印发《科普教育基地服务指南》(附件2),12家单位签订了《科技教育供需合作协议》,《协议》具体规范了合作内容、形式及各方责、权、利等。另有一批学会与企业的科普服务项目正在洽谈中。市科协科普供给改革初见成效。
厦门市科学技术协会
2017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