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走进科协 > 科协动态 > 科协要闻

汇聚科技力量 激发厦门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厦门市科协2023年度工作综述

发布时间:2024-03-11 [浏览次数:]

一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科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主责主业,扎实推进科创科普“两翼齐飞”,工作成效显著。科普事业与科普产业融合发展“厦门经验”获科技部领导批示,中国科协组织专题调研组来厦调研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情况,深入总结“厦门经验”。中国科协专职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庆海,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殷皓,党组成员兼港澳台办主任罗晖来厦调研均给予充分肯定。市科协就对外交流工作在省科协党组书记扩大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一)聚焦思想政治引领,团结全市科技工作者与党同心同向同行

一是深入开展主题教育。自开展主题教育以来,共组织集中学习120余场,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21场,深入学会、科普教育基地等走访调研55次,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4篇,整改问题5项,制定或修订规章制度3项。主题教育成效获市委第六巡回指导组充分肯定。

二是抓实意识形态工作。举办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首次评选厦门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团体)”积极推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建设,“林巧稚纪念馆”荣获国家级“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授牌。举办第十届科普志愿者风采大赛。

三是持续深化建家交友。坚持密切联系科技工作者,强化组织建设和平台支撑制定《厦门市“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实施办法(试行)》,新建6家“科技工作者之家”,实现市、区两级“科技工作者之家”实体化全覆盖。。

四是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制定《厦门市科协2023年度党建工作要点》,做到党建业务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举办两期在职党员和科技社团党组织书记理论学习专题培训班。

(二)聚焦科技人才引育,贡献科协智慧力量

一是开拓国际化引才渠道。积极向市委人才办建言献策,相关国际化引才建议被纳入《打造吸引和集聚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平台改革“四个一”方案》。修订《厦门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管理办法》,将美国、日本等24个科技发达国家和金砖国家院士列入建站范围。

二是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管理。新增1家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新建3家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3名院士、19位外部专家签约院士专家工作站并进站工作。

三是探索智力资源引进路径。举办“第三届垒知创新论坛暨院士专家八闽行活动”,线上线下共吸引近4万人参会。举办“招才引智”专题学会沙龙,架起产业一线与市委人才部门沟通桥梁。

四是推进本土创新人才培养。2023年院士专家团队为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单位培养创新人才200余人。着力开展TRIZ创新方法培训,首次深入本地高校开展创新方法普及。

五是做好科技人才举荐工作。张荣、郑南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夏宁邵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23年共推荐各类顶级科技人才8人以上200余名师生获得2024年“中学生英才计划”参加资格,规模位居全省之首。

(三)聚焦科技要素链接,激发高质量发展动能

一是强化科技战略咨询。协调9名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专家团队来厦专题调研4场。出台《厦门市科协智库专家管理办法》,重新征集科协智库专家600人以上,完成重点调研课题9项。

二是搭建产学研交流平台。指导开展学会学术活动407场,其中国际性活动5场,全国性活动11场,参与院士16人次,参与专家2491人次。举办市科协年度院士活动,共议洪明辉院士“厦门光电岛”构想,获市委主要领导关注。

三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科技下乡助农志愿服务项目”获评2023年度厦门市学雷锋志愿服务“最美志愿服务项目”。帮助科技工作者挽回经济损失500余万元。指导学会认真做好政府委托工作,提供各类专业服务45项。

(四)聚焦科普供给侧改革,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跨越提升

一是高位谋划科普工作顶层设计。提升市民科学素养被纳入《厦门市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实施方案》。2022年度厦门市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为16.4%,比“十三五”末提升2个百分点,继续稳居全省首位。

二是全面提升科普阵地服务能级。持续推进苏颂天文馆和马銮湾新城文体科技中心项目建设,目前苏颂天文馆已进入施工阶段。新增6家“厦门市科普(教育)基地”,厦门市6家单位获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授牌。2023年基地接待量突破1000万人次,创历年新高,累计接待未成年人逾370万人次。我市3家青少年科学工作室获评全国“特色科学工作室”,5家青少年科学工作室获全国“科创筑梦”青少年科技工作室授牌

三是探索科普事业与科普产业融合发展新路。推动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体制其中,厦门科技馆已形成覆盖科普产业上中下游的全产业链,2023年业务覆盖23省市,年服务面积超10万㎡,实现营收1.6亿元,营利超2000万元。推动建设“全国知名青少年科普研学首选目的地”,各类科普基地开展研学活动4941场,研学接待总量71.8万人。

四是持续做强青少年赛事品牌。承办第20届福建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吸引11.5万人次参与相关活动。举办厦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竞赛、信息学竞赛、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等重点品牌赛事,竞赛覆盖面和影响力持续增强。组织我市选手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省赛和国赛,两项赛事所获奖牌数均位居全省第一。

五是用心打造科普精品特色项目。设立厦门市首个科普专项奖—厦门市科普教育奖。整合优质资源助推“双减”,组织开展系列精品活动,举办首届“厦门市科普科幻创作进校园暨中小学优秀科幻作品展”。6家单位获评全国“‘科创筑梦’助力‘双减’科普行动”优秀单位称号,占全省比例达46%。3家单位获评全国科普日活动优秀组织单位,3项活动获评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面向公众举办首届厦门科普短视频大赛。

六是合力构建四级联动全域科普格局。思明区全国科普示范县交流研讨会上做典型发言。同安科技馆获评福建省首批优质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五)聚焦拓展海外交流,助力打造节点城市

一是举办第六届世界科技社团发展与治理论坛。30余名国际知名科技社团负责人围绕开放合作驱动科技社团新变革等4大议题深入对话,14家国外科技社团、国际组织、科技服务机构、港澳科技社团代表,和250余家全国性、省市科技社团代表以及近20所高校、科研院所等共400余名代表和专家参加论坛。

二是着力打造国际科技社团总部聚集地。协助筹建海洋负排放国际计划组织和国际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组织,积极推动两家国际科技社团落户厦门。推动国际科学理事会与厦门继续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国际科学理事会下属“城市健康与福祉计划”国际项目办公室继续落户厦门。

三是加强海峡两岸科技交流。支持两岸民间恢复线下科技交流活动,推动两岸科技交流向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融合方向发展。联合中国载人航天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共建“海峡两岸青少年航天科普体验基地”。

(六)聚焦深化改革创新,释放科协发展活力

一是推动科协工作提质增效。紧密结合主题教育,深入贯彻落实省委“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部署,扎实抓好市委“‘三争’见行动 担当作表率”作风建设专项活动,坚持推广和运用好“四下基层”制度,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四在一线”等优良作风,营造比学赶超浓厚氛围。

二是加强学会综合能力建设。指导成立“厦门市健康管理协会”和市生态环境学会联合体,首次举办厦门市科技创新和学会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培训班,开展所属学会摸底调查,做好学会换届指导,规范学会管理。

三是切实提升宣传工作水平。积极打造厦门科协新媒体信息平台,工作获新华社、科技日报社主流媒体专题报道,科协工作能见度进一步提升。

2024年,厦门市科协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聚焦主责主业,强化政治引领,主动积极作为,增强服务实效,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奋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作出更大贡献!(文:陈世凤)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