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走进科协 > 科协动态 > 科协要闻

全国科普月 | 厦门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力持续迸发——在第二十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上斩获5金7银12铜,创历史佳绩

发布时间:2025-09-16 [浏览次数:]

  厦门孩子科普素质强在哪里?在上个月颁奖的第二十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上,厦门青少年选手以5金7银12铜创下历史最好成绩;2018—2024年期间我市选手累计获得上百个国家级、500余个省级奖项,4所中小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综合成绩排在全省前列。

  从不断优化的顶层设计,到深入社区毛细血管的科普组织网络;从学校的科学副校长,到课外的优质科普阵地,厦门为青少年提升科学素养不断优化生态,让孩子们汲取科学养分,点燃探索梦想,积蓄奋进力量。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今天本报为您展示厦门青少年科普工作亮点。

  一个体系

  以远规近划助力 全民科学素养提升

  近年来,厦门市以顶层设计为统领,构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体系。《厦门市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实施方案》将提升市民科学素养作为实施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在2026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突破20%。市科协牵头编写《厦门市“十四五”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为我市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提供了方向。

  此外,市、区、街道(镇)科协,社区(村)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四级联动”的科普组织网络不断完善,为开展群众性科普宣传活动提供组织保证。基层科普阵地不断建强用活,目前全市已有50多家市级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20家市级科普大学和420座科普画廊,基层科普阵地的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

  一批赛事

  每年近30万名师生参与 创新精神浓厚

  “这款轮椅搭载了计算模块和相机、激光雷达等感知硬件,可实现自动驾驶,具备人机语音交互功能,是校园生活的好助手。”厦门市华师希平双语学校高三学生吴恩泽凭借智能轮椅项目,获得第二十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金奖。吴恩泽说,项目灵感来自好友生病坐轮椅又没人推的难题。这是厦门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力迸发的生动缩影。第二十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共评出金奖56件、银奖161件、铜奖312件,其中厦门选手获得5金7银12铜,金奖比例占全省80%以上,获奖作品涵盖智能交通、医疗辅助等领域。

  打造科技“擂台”,让青少年唱主角,激励孩子们将所思所想变成可感可触的现实作品,并在比赛交流中提高科学素养,厚植创新精神。近年来,市科协会同市教育局、市科技局等多部门,全力打造标准化竞赛体系,致力于塑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青少年科技竞赛品牌。目前,我市已成功建立起以三大系列(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为主的52项青少年科技品牌赛事,全市每年近30万名师生参与各类青少年科技竞赛,形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5年来参赛选手累计获得约600项省级以上奖项。其中,2025年第40届省级创新大赛,厦门参赛队共获得一、二、三等奖63项、卢嘉锡科学教育基金会专项奖7项、贤銮科学教育基金会专项奖10项。其中,分量最重、占比最高的青少年科技创新项目获送国赛项目数、一等奖金牌数量和奖牌总数均居全省首位。

  一支队伍

  院士担任教育总顾问 选聘315名科学副校长

  “科普讲座上,当我展示植物奇妙世界时,孩子们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互动环节小手举得高高的,问题一个接一个,那股子好奇劲儿特别打动我。那一刻,我深切感受到科普的力量。”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厦门大学植物学博士何恩铭是厦门市龙湫亭实验学校和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的科学副校长。

  近年来,市科协充分挖掘各级学会、科普教育基地以及高校科协的深厚资源,牵头组建了“中小学科学顾问专家库”,为青少年科学教育源源不断地输送专业人才。截至目前,市区两级已成功搭建7个中小学科学顾问专家库,入库专家达517位。其中,市级专家库中,80%以上拥有研究生学历和高级技术职称,更有郑兰荪、戴民汉和郑南峰三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担任市级中小学科学教育总顾问。全市400余所中小学从专家库成功选聘315位科学副校长,他们正以专业的力量推动学校科学教育迈向新高度。

  一众阵地

  从陆地到海洋 科普处处可为

  “老师讲解实际案例时,从我们高中学习的课内知识出发,延伸介绍海洋固碳、储碳的强大能力,让我深入了解海洋科考船与海洋科考的重要意义。”这是厦门一中高一(11)班学生蔡宇涛在参加“嘉庚号”海洋大讲堂海洋科普系列活动时的感想。

  近年来,厦门科普阵地建设百花齐放,从陆地到海上,到处都可以是为孩子们充电赋能的科普课堂。我市统筹协调市级科普教育基地、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高校及科研院所实验室、企业生产线及研发中心等众多具备科普功能的机构,将其纳入科学教育社会课堂“百馆千所”阵地集群。这些场所全部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共同构建起社会化科普课堂,让青少年能够在更加广泛、多元的场景中接触科学、学习科学。目前,全市已有81家市级科普教育基地、4家高校科协与200多所中小学校达成合作协议,携手共建科普课堂,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各级科协通过组织开展科普研学、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科技制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科普阵地活起来、火起来。目前我市已针对中小学生科学教育打造了“嘉庚号”海上大讲堂、重点实验室科普探秘、环球自然日、自然笔记等特色青少年科普活动,为青少年提供丰富多样、与时俱进的学习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来源:厦门晚报 记者 王东城 通讯员 姚晓青)

见报版面截图

见报版面截图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