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走进科协 > 自身建设 > 党建工作

攻坚克难,砥砺前行——记福建省“最美科技工作者”肖望强

发布时间:2020-09-08 [浏览次数:]

 

【人物名片】

肖望强,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机电工程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工程技术中心主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振动与噪声控制委员会理事,中国机械制造工艺协会理事,厦门双百人才(A类)、厦门市重点人才,获“中国机械制造工艺杰出青年奖”等。

2012-2014年,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多相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一直从事机械动力学研究,尤其是减振降噪领域的研究。用了近十年时间,对不连续体减振机理、减隔振一体化机理等核心科学问题有着深刻见解。

攻关科研 砥砺前行

肖望强一直从事机械动力学、新型机械传动领域的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开展了基于颗粒阻尼减振的大功率齿轮传动连续—非连续多体耦合机制、齿轮传动离心场中颗粒阻尼的被动抑振机理、高端精密数控机床颗粒阻尼提质降耗关键共性技术等研究。在Elsevier旗下国际SCI期刊《Mechanical System and Signal Processing》、《Powder Technology》、《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机械工程学报》等国际国内权威期刊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30多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已获授权发明专利23项。

肖望强一直致力于减振降噪领域的研究,用了近十年时间,对不连续体减振机理、减隔振一体化机理等核心科学问题有着深刻见解,取得卓越成就。肖望强团队通过科技攻关,采用颗粒阻尼技术研制阻尼盒,为国家航空航天事业提供了关键技术保障。

    此外,针对舰船关键设备噪声超标,肖望强研制出关键设备专用粒子阻尼器。经过实验验证,在50%-100%工况下能将噪声降低5-8dB,满足了振动噪声技术指标,现已列装到相关关键设备。自2008年博士毕业后,肖望强始终胸怀“振动而生、大有可为”的理想,不断探索前沿技术,努力为国家、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光有知识是不够的。把知识转化成为社会服务、为国家解忧,是实现我们自身价值的最好体现。” 肖望强如是说。他深耕减振降噪领域,不负使命、迎难而上,力争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伟大的事业都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正是无数像肖望强这样有情怀、有理想、有抱负的科技工作者,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为实现航天梦、共筑中国梦做出了贡献。

 

 

聚焦难点 回馈社会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全国各大企业、工厂纷纷停工停产,对国家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冲击。肖望强希望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企业和项目复工复产,主动联系厦门市建设局、城市执法管理局等部门,就企业复工复产期间遇到的噪声振动问题开展免费咨询和诊断,帮助多家企业解决生产难题。

当问及是什么促使其投入到推动企业和项目复工复产工作中时,肖望强毫不犹豫地答到:“在疫情爆发之初,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党委随即启动‘防疫领航’系列工作部署,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我深知自己的责任,应该用我的知识为疫情防控出一份力。随后,我得知厦门大学附属医院医护人员紧急出征驰援武汉抗击疫情,我的内心再次受到鼓舞。虽然我不是医护人员,不能前往武汉支援,但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助力推动企业和项目复工复产,为抗击疫情贡献一份力量。”

肖望强及其团队凭借对社会的贡献,分别获得了“福建省加强疫情防控推动企业和项目复工复产先进个人、典型案例”、“福建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肖望强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秉承知行合一,努力发扬从无到有、由点成网的北斗精神,深耕机械动力学领域数十载,严谨治学,勇攀高峰,通过言传身教育人,成为同学们眼中的“良师益友”,指引青年学子永葆爱国情怀,勇担青春使命。

(来源:综合厦大航空航天学院有关信息)

关闭
打印